你的位置:bti体育是哪个公司的 > 产品展示 >

让人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 发布日期:2024-11-04 05:09    点击次数:149
  • 历时7年建设,广大上海市民翘首以盼的世博文化公园今年9月20日开放占地65公顷的南区,真正实现全园开放。

    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不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缩影,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代表,两大看点“双子山”和上海温室花园,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充分听取采纳了市民的意见建议。

    上海在不断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这样的做法: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促进认同

    2023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到了87.7%,较2013年的66%提升了21.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一半还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也都有大幅下降,蓝天白云渐成常态。

    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是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驱动源泉。

    最近,浦东老港镇的汽车报废办证大厅很热闹,不少市民前来办理国四柴油车报废手续,体现了补贴新政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上海淘汰高污染高排放汽车的认同和支持。目前,上海国四柴油车的保有量在13万辆左右,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占到机动车总贡献的四成以上,已成为上海最主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来源。

    生活在一座水质型缺水城市,节约用水已成为许多市民的自觉。在长宁区新泾六村,小区活动中心的阳台上看不到水龙头,洗地、浇花的水全来自十几只雨水收集器,社区花园还铺设了透水砖石,雨水被吸到地下的调蓄净化装置,过滤后渗入周边土壤,滋养绿化。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近年用水总量呈稳定减少趋势,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73.27亿立方米,比2022年少用了3.69亿立方米。

    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五年之际,最新公布的“成绩单”反映了上海对“新时尚”的认同和践行:今年前5个月,上海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出量为7627吨/日、2.1吨/日、9111吨/日,干垃圾清运量为17060吨/日。与2019年6月的数据相比,“三增一减”效果显著,湿垃圾增加70%、干垃圾减少17%,有力回应了对于上海垃圾分类能否持之以恒的疑惑。

    目前,97%的市民已自觉履行分类义务,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了95%。然而,保持垃圾分类的热情和成效绝非易事,上海能够持之以恒,关键在于构建了价值认同体系,让老百姓切实感到分类的意义。

    均泰丽轩小区由于内部空间紧凑,楼道里的垃圾桶短驳到沿街垃圾箱房,等候清运单位收运。过去十多年,因为信息不对称,摸不准垃圾车抵达时间,经常发生垃圾桶在路边等上两三个小时的情况,异味和收运时的噪声成了顽固的扰民问题。

    今年,曹家渡街道开辟了多条“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均泰丽轩小区是湿垃圾线路10个收运点位的第7站,从保洁员根据“到站时间”提前将湿垃圾桶推到路边,到垃圾车清空垃圾桶,垃圾桶“露天”的时间基本都控制在10分钟内。“以前五楼以下都能闻到臭味,现在几分钟就结束了,大家感受到了坚持分类的好处。”居民代表郑丽萍说,用垃圾分类换来更整洁的环境,这样的意义特别有说服力。

    新泾六村公共阳台上的雨水收集器。 陈玺撼摄

    垃圾车啥时候到,看一眼屏幕就知道。 陈玺撼摄

    尊重民意

    世博文化公园之于这座城市的意义,不只是一项“民生礼包”,它承载了上海希望强调公共空间之于城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用高品质空间激发人对于空间的塑造、参与和分享,让人民主动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与生活,这也是对世博精神的传承。

    在这一点上,从规划公布伊始就广受关注的“双子山”就是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的典范。2017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经过为期近2个月的意见征集,2.24万名上海市民各自描绘了他们对世博文化公园的初步设想。其中,以上钢三厂退休职工为代表的一些市民提出,想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

    2017年4月26日在上南花城社区举行的世博文化公园现场征询会上,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吴正江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由废弃的钢渣堆积而成,“坐着汽车要绕好几圈才到山顶,可以在上面看龙华机场里的飞机起落”。

    七年后,“双子山”唤醒了居民的城市记忆,也展现了上海“开门办公园”的决心。从以前的“钢渣山”到现在的“双子山”,吴正江感到十分自豪:“这里太符合上海人想要的山的样子了。”

    像吴正江这样得偿夙愿的市民还有许多。漫步上海温室花园,在其朝向中心湖、十一孔桥的一侧,抬头可见印有“1918”字样的钢架。“这是建设者送给市民的浪漫。”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表示,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了公园建设的全过程,这些钢架正是上钢三厂厚板车间的老屋架。

    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它们曾是中南美洲馆的骨架,建设世博文化公园时,因为这些粗大的钢筋铁骨质量过硬,弃之可惜,不少市民建议可以其为基础,将中南美洲馆改建成温室花园,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城市记忆,还能节省一大笔人力和资金成本,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如今,市民真诚的建议使得这些老屋架“老树逢春”,架在温室上空的它们宛如守护儿孙的长辈,令知情者动容。

    去年,上海各类公园达到832座,距离“到2025年底公园总数超过1000座”的“千园之城”目标更近了一步,但随着新的公园不断增加,可建设空间越来越有限。作为大都市密集区补充公共空间和绿化的重要手段,口袋公园近年在上海兴起建设热潮。

    将口袋公园打造为“家门口”的幸福,更要全过程尊重周边百姓的想法。乐山绿地是目前徐汇区人气和使用率最高的口袋公园之一,日人流量与附近面积大10多倍的徐家汇公园相当,秘诀正是抓住了民心。

    20世纪80年代之前,乐山新村是一片棚户区,此后乐山新村建成,然而街区人口密度极高,公共空间很少。乐山街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三成,居民“孵太阳”、找个“会客厅”闲聊的需求十分旺盛。经过排摸,乐山片区超过2700家商户愿意在乐山绿地组织公益活动或提供志愿者服务,不少居民一有空就泡在公园里,丰富的活动一场接一场,在充实欢乐中流连忘返。

    世博文化公园内,上海温室花园保留的车间老屋架。 陈玺撼摄

    孩子们放学后在乐山绿地里玩耍,照看孩子的老人在一旁聊天,其乐融融。 陈玺撼摄

    众人拾柴

    今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含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忆起3个月前的这一幕,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依旧难掩兴奋与激动,他坦言,申遗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最关键之一是“人和”。

    “提名地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科普教育功能是否丰富,与周边的互动是否充分,这些都是国际评审专家实地考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重点。”钮栋梁介绍,崇明东滩保护区近年的重点工作正是让更多市民走进崇明东滩的同时,让崇明东滩走到市民身边。坐落在崇明区中兴镇富圩村的村民自然中心就承担了“走出去”的功能,大量以社区为主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已在那里举行,成了一些市民口中的“小东滩”。

    随着申遗成功,更多人渴望亲近保护区。目前,崇明东滩保护区内以申遗为主题的“生命之源”馆,以自然教育为主的“生命驿站”馆、“生命映像”馆、归去来栖自然中心等场馆均已建成并对外开放预约参观。崇明东滩保护区还有将生态体验区内的巡护步道改造提升为自然教育小径的打算,正在研究具体的可行性。

    “人和”也成为上海启动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底气。“众人拾柴火焰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屈计宁坦言,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今年7月的两个晚上,松江、闵行、青浦、嘉定、金山、浦东、长宁、杨浦8个区的60多个小区均迎来一批陌生人,他们做完居民访谈后,喷上防蚊水,打开手电筒,严格按照手机上分配的调查路线行走,有些路段还要来回重复走,不错过任何一个犄角旮旯。他们其实是上海第三次“貉口普查”的志愿者,在此前调查发现有貉分布的小区里探寻它们的踪迹。

    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了。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它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顽强地在上百个小区扎根。

    一旦数量爆发性增长,生存空间频繁交集,野生动物与人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如何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对待、处理“野生动物进城”问题,有足够的认知是基础。2019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貉以为家”项目,并在2022年启动“貉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

    连续三年的调查,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些“邻居”,消除了忧虑与误解,还找到了和谐相处的两大诀窍——管好猫粮投喂和湿垃圾投放,在不伤害貉的情况下封堵它们的住所,剩下的就让“自然之手”去做,貉的数量、密度将控制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今年8月底,位于御上海小区内的上海首个“貉谐相处”社区科普馆宣告建成。这个曾被认为貉的情况趋于失控并无解的小区,只用两三年就完成了蜕变,成为上海科学对待“进城野生动物”的社区范例,也成为上海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市民游客参观科普馆。 陈玺撼摄

    位于御上海小区内的上海首个“貉谐相处”社区科普馆。 陈玺撼摄